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大念處經之研究 》- 見侖法師教授











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
性空法師(Ven. Dhammadipa)著

【自序】正念之道

如果《轉法輪經》是傳統中所認為修習覺悟的準則與基礎,《大念處經》則是佛教任何修行方法的基石。無論我們追求什麼法門,如果這個法門是要引導我們對「無我」教義的了解,與進入佛教哲學的核心,我們就必須結合正念的修習,就如《大念處經》中所開示的方法。

依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從煩惱中解脫的過程──是由怖畏「我(ego)」對我們控制力,從恐懼與污染心共處而掙脫,進而邁入無有「我」束縛的解脫境界,即是練習正念方法的過程。這個練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發展與維繫心的一境性。善心專注於一境的情況就是藉著作意習慣專注於所緣,它能使禪修者淨化他的心,如此他能直接地知見事物的真實相,不帶有扭曲的假相──由「我」因貪愛的所緣所產生的概念。這種獨特的專注功能,可以使心實現所有正念的作用,包括一切沒有作意於任何固定所緣的世間現象。當下自然地保持對無常的覺知,藉由作意將心專注於所緣境上,不需要什麼力量,心持續平穩地洞察每一念與每一剎那生滅的所有現象。這種不判斷、回應的單純覺知,為佛教禪修的核心,是所有修習覺悟,以及修習止與觀的方法。

當正念成為心持續的力量時,心就不會在所緣境上漂浮不定;此時,禪修者能夠平衡所有善心《序》5所,這是開啟契入高級的止與觀的修習方法。前者可使心處於最深的定境中,而後者則可使禪修者完全且永遠斷除心中蒙受由「我」所生煩惱的恐懼。如此,藉由不間斷地修習正念所生的力量及引導,正定與正知在善心持續地轉向善境的基礎上開展。這種方法的練習與高級止與觀的練習不同,它並不需要任何特別的條件;例如,身心要遠離不善境。比丘與居士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情境中練習。如果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心就會自然趨向於善行,且所有的善行也將與心形影不離。由於不斷練習正念,由感官與認知所經驗的世界素養,將使禪修變成一個自然的活動。這方法將使心淨化。因此,禪坐時,心自然地專精於止與觀,遠離不善的身口意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而心就更能從無明妄念中解脫。它將使心明顯地趨向於遠離可意境與不可意境的執著。

非禪修者消耗於不善行的能量,可以提昇為對專注於善法的努力。由於進一步練習正念的方法,將珍貴的能量用於讓心保持在平穩安適的狀態中,這種情況,產生了更多的喜悅、輕安與寧靜。正念是禪修者發展止與觀修習的指標,因為正念總是與自我覺知的本能有關。同理,正念的方法是禪修者在修習止與觀進度的測量器。這個過程:剛開始是用力將心繫在所緣上;然後,透過遠離煩惱,喜悅與平等地安住於當下;最後,6《念處之道》心經驗到不間斷地遠離煩惱的一味解脫階段。

以覺知和正念經驗所有事物的洞察力是佛教徒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法,它是了解八正道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引導從苦完全解脫,徹底了解四聖諦的唯一捷徑。因此,它是最終引領我們活在每一經驗剎那當下唯一的修行方法。此中,任何修習覺悟的方法,是讓心從我們生命裡所有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脫之墊腳石。唯有如此練習,禪修者才能持續從中學習到更多對生命的無限利益。《經集》(1076)說:

滅沒無有非有量 依此彼言有非有
彼無有此煩惱焰 一切諸法破壞時
一切語路亦破壞

換句話說,假如正念的方法能成為我們在這世間修練的基礎,它就能夠而且必定引導我們到出世間的途徑,超越自我與其煩惱。它是實踐佛教中道禪修的唯一途徑,也是心從一切極端與無明究竟解脫的唯一方法。《轉法輪經》與《大念處經》的主題是相輔相成的,了解前者可以開展我們對後者的了解,反之亦然。我們應該藉由禪修的力量,嘗試了解這兩部重要經典間的相互關係。只有長時間且有規律的練習才是成就的保證。越快開始練習對我們越好。

性空
200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