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專修部禪修 - 心承法師教授




《雜阿含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黃秀芬:禪修對自身利益
 
首先感謝福臨寺創辦假日佛學院,讓我有機會接觸佛教。每個人學習的目的、動機都不同,我是因工作忙碌,想尋找一個能滋潤身心靈、放空放鬆、舒緩煩雜壓力的出口,所以選擇學院。一者薰習佛法,再者去除惡習、降伏煩惱。
 
本學期已邁入第三學期了,求學期間我對禪修法門頗感興趣,談到禪修,自然想感謝宏玄老師(啟蒙恩師),以前對禪坐的瞭解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妄想,以為走進禪修的大門便能登堂入室窺得其間奧妙,遍地的黃金珍寶垂手可得好像打幾次坐便可以脫胎換骨進入身心和諧之境。上了一學年安般念(入出息)禪修課程後,老師從最基礎的止禪修法要點教導我們,如坐禪姿勢、方法運用,及如何調身、調息、調心等,引領同學進入身心靈純淨、和諧境界的禪坐法門。我才慢慢開始理解〝禪的修行〞是要不間斷的、有恆心毅力、自我挑戰鞭策的實踐,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課堂上師父常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因此我覺悟到必需仰賴自己每天的精進練習、訓練自己將散漫紊亂的心漸漸收攝起來,以專注的精神、集中的意念讓身體與心靈由浮動、煩躁不安,慢慢轉化為清明、寧靜而平穩的狀態,然後達到師父所說的身心健康、智慧持續提升與美好人格展現的境界,進而廣結善緣,得大利益,利樂眾生,法喜充滿。
 
第二學期在因緣俱足下,我參加見侖老師所教導的一日禪修,練習慈心觀當時我對禪修法門相當生疏,更不知道有這麼多法門,困惑中。但是,從此我開始天天打坐,把禪修當成早課,視為習慣(先修慈心觀三輪後再觀出入息共約30分鐘),期望藉助佛光來洗淨身心靈。在打坐禪定的過程中,讓心放空、放鬆、放大,讓精神體充電,讓眼睛更明亮,讓自己能夠天天和佛性好好相印,找出心靈深處最純真的自我。

本學期非常幸運的遇到心承老師授課,尤其是每週提早一小時禪坐及上課前、後由老師親自帶領的四無量心修持法,再度奠定我對禪修的興趣,透過禪坐及慈、悲、喜、捨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讓我更了解對待眾生要有與眾生安樂的『慈心』,要有救拔他人受苦的『悲心』,要有不忌妒眾生享有幸福快樂的『喜心』,要捨棄怨親等差別相而平等利益的『捨心』,但願我行善的福德和修行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共同離苦得樂,皆共成佛道,期待自己能入定。

















陳淑里:禪修心得課後研討

當還未學習禪修時,每天都生活在匆忙中,心從沒有定下來過。沒有目標,也不知在忙什麼,有時還會得理不饒人,傲慢心現前,都不知道要檢討自己,也會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感覺身心都生病了,而高血壓就來了。醫生也看了,藥試很多種都沒適合,困擾了一段時間也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在佛學的禪修中,讓我學會了攝心及安心,要隨時隨地都能夠作自己的主人,既不受外面的壞環境影響,也不受內在煩惱起伏困擾。「安心」則随時把浮動的心用觀照穩下來,「攝心」乃隨處把攀緣的心,從外境收回來,要守護六根,隨時觀照自己的心,發覺了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有缺失,則當以慚愧心糾正自己。

現在如果在生活上遇到恐懼、悲傷、憂慮等情緒不能安心時,就會用禪修的觀念和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自我內心和諧,自己的前念不要跟後念衝突,才能跟外境接觸的和諧,與任何相對的人事物之間,不要敵對相抗,而要溝通協調,先把自己作好,對內不矛盾,對外定能和諧。如果時時抱怨環境,指責他人,一定內心失衡,所以古德要說: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他非。敵對互鬥不是辦法,疏導化解才是良方。

禪修對生命的啟示: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時,是無住生心的自在。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境遷,無有實法,不心隨境轉,不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我會時時告知自己無常並不可怕,往後在佛學上定會努力精進。











黃林金珠:修定很重要

聽經、持戒、禪修,依解起行轉化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禪觀,記住: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陳淑宜:「觸」 斷煩惱的下手處

人的一切問題,從認識作用開始,認識錯誤有「無明相應觸」,所做皆雜染的,我們須在「觸」最開始時,有「明相應觸」,才會有聖道的修行,及涅槃的還滅。亦即修行要從「明相應觸」覺照生活,當「六入處」緣「明相應觸」,「明相應觸」緣如理思惟,則不隨境流轉。「觸心所」是「受心所」的所依,當「六入處」緣「無明相應觸」,「無明相應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即『隨境流轉』,加重業習,而生死輪迴不已。

修行真正的用功,就是在種種境界上去對治,對於世間的五欲之樂,在不貪之前,必須從「觸、受」二者來覺照,在樂受、苦受生起時,就要下功夫。因為世間所有的五欲樂,皆是無常變易苦;樂受的本質也是苦,因樂生愛,愛為苦本。所以,必須縮短「無明相應觸」的時間,如實「覺知」、如實「受」,隨緣安住,來長養「明相應觸」。


欲界眾生執欲,色界眾生執相,無色界眾生執空。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無明、貪愛」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的每一種痛苦,都是由「愛」延伸而來,「愛」是繫縛生死最重要的力量,有了「愛」就緣「取」,這是不能解脫生死的根源,尤其是「我愛」、「我見」。修行重要的是,學會放下心中的貪愛,坦然面對自己的現狀。透徹了知萬法皆虛妄不實,如夢幻泡影,認識現象而不執著現象,不再受任何情況困擾,才是真正的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