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空之探究》 - 心承法師教授





《大空經》、《小空經》








彭永彬 : 道在尋常日用間

《雜阿含236經》提到了佛陀與舍利弗對於<空三昧>禪住的問答。經裡沒有談到如何修習<空三昧>的止觀方法,但有說到要入<空三昧>的前方便。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當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之時,當覺知有沒有愛念染著?如果有,就提起精進覺知斷除;如果沒有,也要提起精進覺知,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學—。

這段經文啟示了我們—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當根、塵、識三和合生觸的時候,受、想、思連帶產生。我們若無法覺知它的升起、作用、消失,便會依著一如以往的慣性模式起了貪、嗔、癡,然後生死流轉下去。因此,修行,便是要改變自己的慣性,逆向操作。

如何操作呢?個人提出兩個步驟:一、培養覺知。二、如理思惟。

一、首先,要培養覺知的心。

如何培養呢?佛陀教導的主要是四念處法門。尤其是身念處,所緣明顯,易於觀察。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身體的動作、姿勢、變化、行、住、坐、臥,時時保持清晰明了。


有了覺知的心之後,就可以以這樣的心去覺察自己的感受及心念是否處於一種染著的狀態中?


怎樣叫愛念染著呢?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兩種:

()、對於當下的境界,我們的心處於一種不滿足、有慾求的狀態。
()、心的所緣不在當下,而跑到過去或未來。

比如說:(1)當樂受的境界面臨時,希望它一直維持下去。(2)當苦受的境界現前時,希望它趕快消失。(3)當我們思惟喜歡的人、事、物時,縱容自己一直思惟下去。(4)當我們在想令我們苦惱的人、事、物時,無法令自己終止。其中(1)(2)是心對現前的境界不滿足。(3)(4)則是心跑到過去或未來。

二、再者,要如理思惟。

當察覺到自己的心是處在前述狀態時,應提起如理思惟來對治。如何思惟呢?這就要看當時的煩惱而給予不同的法門。如五停心觀法門、四無量心法門、緣起、無常、無我、空、、、法門,將自己的心趕快抽離出來。如此不斷的練習,逆向操作,就能慢慢打破以往的慣性模式,建立起一套通向涅槃的新慣性思惟。

當然,如此的操作並不能使我們就能究竟遠離煩惱,它只是初階而已,但卻是現階段的我們該努力的方向。畢竟,修行是漸進的。先以善捨惡;次以空捨善;到究竟處,空亦復空。這樣的道次第,才是有迹可循,有階梯可上的方便。





《壇經》之我思

無相三昧研討


陳淑宜:內觀緣起

緣起法表現在有情生的流轉,稱為「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為四諦的開展,顯示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是構成有情生存的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佛說緣起法門很多,以十二因緣最完整,佛陀因思惟緣起,而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等正覺即涅槃。

有情生死輪迴的根源,是無始以來,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這是生死輪迴的流轉緣起。

要解脫生死的束縛,仍須觀緣起:『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於滅有智。』這是涅槃還滅緣起。


生命的流轉起於無始無明,而去除生死根本的無明,要以般若智慧觀照,唯有照見「五蘊非有」,才能無我,無我就能遠離顛倒執著,才能解脫。有情的身體乃眾苦積聚而成,心理有貪瞋癡等煩惱的痛苦,身體有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要知苦,才知道求「解脫」。而透過內觀緣起,才能斷除生死輪迴之苦。《中阿含經》:『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1 則留言: